时珍国医国药
    主页 > 期刊导读 >

慈溪鸣鹤药商群影响力形成初探△

鸣鹤,位于浙江慈溪。鸣鹤药商群在中国国药发展史上留有深刻印记:明清以来,这里走出丁鹤年、乐良才、叶心培、叶谱山、杜景湘等数十位国药号创始人,输送了俞绣章、叶本生、刘沛元、周乾生、刘一峰等大批优秀经营者,他们创办或经营的鹤年堂、同仁堂、叶同仁堂、叶种德堂、震元堂等数十家国药号,不仅在当时当地脱颖而出,至清末民初始执中国国药业之牛耳,其中不少至今仍屹立于中华大地普世济众,续写着华彩的篇章。“中国国药出浙江,浙江在慈溪,慈溪首推鸣鹤场”,鸣鹤成为中国国药业的发祥地之一、形成庞大的药商群体、并在国药史上产生的重要影响绝非偶然,而是自然地理天赋、深刻的历史机缘、独特的人文传统和坚实的精神基石的孕育和聚合。

1 慈溪药商影响力的形成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置慈溪县(县治慈城),慈溪始有中药材采集、种植、贩卖记载,并渐成风气。

从中药材贸易角度看,北宋年间,慈溪五马桥冯氏“以药肆为业,后遂饶富”,被大词人舒亶(1041-1103年)在《四明杂詠》记述为“药肆万金饶”。至清道光、咸丰年间,冯氏家族以2000万两白银的家产而成为全国首富[1]。

宋末元初,江南民间始有“药帮三溪,第一慈溪”说法。慈溪药商是江浙皖一带从事中药材经营的“三溪药帮”之一,与金华的兰溪、徽州的绩溪的药商,称雄江南中药市场数百年[1]。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慈溪县设惠民药局,周旋记有“重建阴阳医学并惠民药局记”[2]。惠民药局属朝廷官办药房。

明天启、崇祯年间,慈溪商人、宁波商人在北京创建“会馆”,一方面“妥厥旅魂”、“建置义园”,捐资捐物做善事、做公益,一方面以“老乡”情谊为基石共同谋求更多的国药贸易话语权。

及至清朝,慈溪地方的药商群体日渐庞大。据光绪《慈溪县志》所载,县人亲连亲、乡带乡“四出营生,商旅遍于天下”,“甚至东西南洋诸国亦措资结队而往,开设廛肆”,通过“传帮带”的学艺过程传承药材知识、加工技术和经营理念开展药材贸易等商业活动。

从本地中药材种植角度考察,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已有姚麦东种植,清末,姚麦东年产1000箱(约150吨),远销东洋、南洋及全国各地[3]。

从本地中药材资源开发看,明天启四年(1624年)所修《慈溪县志》记有药属土产36种[4],清雍正八年所修《慈溪县志》记有药属土产81种[5]。县志中记录药属土产、数量逐朝倍增,证明本地中药材资源逐渐被深度挖掘,得到官方重视。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慈溪地界内确实有采集、种植、经营国药的悠久传统。五马桥冯氏经营中药材贸易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影响到周边乡村,带动包括鸣鹤在内的周边乡村人群关注、参与国药贸易。

2 鸣鹤药商群的形成与影响力

鸣鹤坐拥三山两湖——五磊山、大霖山、仙居山和杜若湖、白洋湖,不仅具有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古寺等景观,更以鹤形风水闻名于江浙,似一颗明珠镶嵌于杭州湾南岸。东汉建武初年,鸣鹤地域内已广植水稻,并逐步开始养蚕、纺织、烧制陶瓷器。三国(吴)赤乌年间印度高僧那罗延来五磊山结庐静修;南朝(梁)大同年间白洋湖边始建精进庵;初唐哺育虞世南。唐元和至咸通七年间,鸣鹤乡(今观城镇大古塘以南地)由余姚划归慈溪。唐五代时期,鸣鹤就以靠近越窑中心上林湖的港口优势,成为中国最大的青瓷贸易中心和“海上陶瓷之路”的始发港[6]。

宋朝,鸣鹤不断有望族迁入,名人辈出:北宋时方轸任四年鄞县令后选宅久居鸣鹤山。南宋时太府卿、朝奉大夫沈恒退休后迁居鸣鹤乡滨海,建“沈师桥”,尊为慈溪籍沈氏始祖。官至中奉大夫的嘉定十六年(1223年)进士、鸣鹤宓家埭人童居易晚年归居杜若湖之滨,世称“杜洲先生”。鸣鹤古窑人黄震(1213-1281年),学承程朱,兼综永嘉,博通经史诸子,时人誉其“以经术、行谊、政业为江南名卿”,开创东发学派,主张从事实学,晚年自官归筑泽山行馆;南宋中叶后,世族岑家、叶家迁居鸣鹤场,开始岑家、叶家在本地的发展。

元朝,童居易孙童金(字子丹)于元至大三年(1310年)建义塾“杜洲书院”聘名师淑来学者;黄震驾鹤归西后,“元至元中,学者建湖山书院以祀之”,黄震族孙黄居敬等多次复建;岑氏家族上承宋末,鼎盛于元朝,下衍明初,广播于清朝,贯串了将近整个近古时代,世称“鹤皋岑氏”。上林岑氏不仅从政为官,在医道方术、琴棋书画上也多有建树。其中,及至慈溪县在陈麟(1312-1368年)治下时,许多文化精英如高则诚(1305年)、丁鹤年(1335-1424年)、亦速台(元朝科举出身的蒙古族汉文诗人,生卒不详)等,都多次到由高僧见心来复(1319-1391年)住持的杜湖定水寺云集,定水寺一度成为大江南北文化交流的中心。再加上杜洲书院犹存,学风鼎盛,学派争鸣,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文化环境与文学氛围,吸引许多如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等才子学者前来隐居、交流、创作等,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诗人戴良(1317-1383年,世称九灵先生)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行医作诗题跋作序,把自己的精力和才华都倾注在鸣鹤这块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