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珍国医国药
    主页 > 期刊导读 >

国字的文化阐释

一、“国”字的形和义

关于“国”字的本义,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说文》:國,邦也。从囗,从或。段玉裁曰:“邑部:‘邦,國也。’按邦國互训,浑言之也。《周礼注》云:‘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析言之也。戈部:‘或,邦也。’古或國同用,邦、封同用。”舜徽按:古金文若宗周钟、毛公鼎,國字皆作或。或为古文,國乃后起字。[1]1535李恩江:《常用字详解字典》说:“国(國)。”〈辨〉国字繁体國从囗或声。其实,或就是国,甲骨文从戈从囗,象以武力守卫国家之形,详见或字下;后来或用为虚词字,遂加囗造國。囗读wéi,表示城邑或国界。异体囯,是为國最先造出的简体,从囗从王会意,表示国王治理国家。后来嫌它封建意识太浓,改王为玉。[2]146顾建平:《汉字图解字典》说:“国,会意字。甲骨文写作或,或是国的本字,象像以戈守卫城邑。金文加四条短线,表示用戈来守卫四周疆界。篆隶楷从囗(wéi),从或,或(huò)兼表声。简体字将方框中的或改为玉。本义指国家。”[3]925李格非主编的《汉语大字典(简编本)》列举了10个义项,主要有:都城,古代王、侯的封地,国家,地方、地域,建国、建都,属于本朝的,中国的,代表国家的,在某方面为全国最突出的,姓,等等。[4]348宗福邦、陈世铙、肖海波主编的《故训汇纂》中列举了140个义项,主要有:邦也,邦國,王国,侯国,诸侯之国,都也,谓天子所都,千里之畿,郊內之都,城中都,谓城中也,城邑也,谓君也,亦指王朝,社稷宗庙朝廷皆为國,诸侯,天子诸侯所理也,诸侯所封之域,谓天子所都和诸侯之國中也,等等。[5]402-403

根据这些字书,我们可以确定“国”字的本义就是“邦國”、“国家”,即“管理一个城邦或行政区域的政治体制”,现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国土”“国旗”“国是”“国粹”“国药”“国学”等词汇。《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主要列举了如下的义项:国家,国产,国粹,国都,国防,国歌,国格,国故,国画,国徽,国会,国籍,国际,国界,国境,国剧,国立,国民,国难,国旗,国企,国情,国庆,国是,国术,国土,国文,国学,国医,国营,国语,国乐,等等。[6]519-523

二、古代的“国”

从历史上来看,古代的“国”、“国家”是由城邦及其管理而产生出来的,古希腊时代和先秦(夏商周商代)是中西国家的形成时期,因此,国家也是城乡分工、城市兴起、行政管理、阶级分化的结果。

汉语中“国”字的涵义类似于欧洲政治学观念中的“国家”(state,最早来自于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里所谓的statos,该词源于拉丁文status。现代汉语将该词翻译为“国家”),在汉语中“国”与“家”两个字所表示的本义是不同的。比如《周易·系辞下传》:“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7]88这里的“国”是指现代汉语的“国家”,而“家”则指“家族”和“家庭”。《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赵歧《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之家。”[8]2718秦汉以后统一天下,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在儒家“家国同构”观念的强调下,“家”“国”并提的条件逐步完成,出现了指一国整体的“国家”概念。尽管“国家”一词大概在汉代到明代之间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词,然而它并不是近代民族国家概念的表述,而是家和国“天下”的代名词。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的state才被翻译成“国家”一词。

国家起源的学说主要有:自然说、契约说、武力说、私有制说、氏族说等。亚里士多德是自然说的倡导者。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政治的动物。”国家起源于人类的这种政治的自然本性。契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格劳秀斯、霍布斯、洛克、卢梭等,而卢梭及其《社会契约论》是契约说的典型,武力说认为:国家起源于古代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军事征服,此说近代欧洲较为流行。恩格斯及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私有制说的代表。梁启超主张氏族说。任公曰:“凡国家皆起源于氏族,族长为一族之主祭者,同时即为一族之政治首领。”(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载《新民丛报》第65号)尽管以上几种学说在一定范围内说明了国家的起源,不过相比较而言,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起源说更加合乎历史事实,也更加准确地把握住了问题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