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不吃猫肉?原来李时珍已告诉我们
现代社会,人们将猫视作自己的伙伴,朋友,就更不会有人会想吃它了,即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吃猫肉的理由有所变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大多数人已经很少会想到吃猫肉这件事了。
古时候,因为猫擅长在夜间活动,故而人们认为猫能够随意出入黑夜与白昼,所以被认为是出入阴阳的使者,而且猫咪叫声尖利,夜半也能响彻耳边,眼睛更是会随着光线而大小变化,使人觉得神秘而又恐怖。
不过,李时珍之所以能在《本草纲目》中对猫肉的味道功效等有此详细地记载,可见也是有“吃过螃蟹的人”存在的,只是或许他在吃完之后觉得猫肉并不值得一吃,这才使得后人对吃猫肉这件事并不热衷。
中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好吃美味而又有营养的肉类不在少数,猫肉既不好吃,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功效,自然而然也就不会成为人们的偏好了,人们又怎会执着于吃猫肉呢?
加之种种传言,人们对猫的心理几乎是又敬又怕。
尤其是对当时的富贵人家来说,夫人小姐们更是把猫儿当作宠物,因为它门不仅有着松软的皮毛、漂亮的眼睛和娇小的身躯,而且性格温顺,经常能够陪伴在主人身侧。
总而言之,古时候人们不吃猫肉既是不愿意吃也是不敢吃不想吃,加之它也没有其他的保健疗效,就更不会有人将主意打在它身上了。
到了现代社会,猫的地位则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一些喜爱养宠物的年轻人来说,猫咪更是成为他们在选择宠物时最先考虑的选择。
在古埃及王国,人们对于猫更是有明文法条进行保护,法条中规定,擅自宰杀猫甚至有可能会被判处死刑。
除此之外,因为猫会捉老鼠,所以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猫是人类的好朋友”既然如此,人们就更不会选择吃猫肉了。
当然,除了猫肉不好吃之外,中国人不吃猫肉肯定还有其他原因,例如,古代,猫作为可以捕捉老鼠的家畜,它之于人类的意义是亲近而又讨喜的。
而且,退一万步来说,即使煮熟后的猫肉确实已经能够被人食用,但是对于熟知猫捉老鼠习性的中国人来说,从心理上或许就会对猫肉有一种抗拒心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还要归结于古人的迷信心理,在封建社会时期,古人传说猫这种动物十分记仇,加之传言它本身有九条命,如果你吃了它,等它复活了之后一定会来报复你的。
所以,在古代一些富贵家庭,经常会选择一些品种良好,形态可爱的猫作为宠物,聊以打发时间,而在这种情形下,猫和主人朝夕相处,自然而然会萌生一种相依相伴的感情,试问谁又会将一直陪伴自己的爱宠做成食物送入腹中呢?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贵族墓穴中,经常会出现的陪葬牲畜就有牛羊等家畜,而这些家畜在当时的社会中都是普通平民家庭很少能驯养得起的。
至此,不难发现,猫从开始的纯野生动物,逐渐被人类了解熟知,进而驯化,最终成为帮助人类捕捉老鼠的“好伙伴”。
人们在漫长的时代变革中,学会了种植蔬果和畜养家畜,现在的我们几乎已经能够很容易地分辨出哪些动物的肉可以用来食用,哪些动物的肉不适合,显然猫不属于,它更像是人类的朋友和伙伴。
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她心中对此事也有怀疑,因为害怕报应,所以只好以禁止宫中养猫来求得心中一丝宽慰。
反观猫肉,除了简单地裹腹不让人饿死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优点。
最后一个原因,则是考虑到猫的形态,因为大多数猫体型较小,而且奔跑时体态也较为轻盈,最重要的一点,在外界没有产生伤害它的影响因素时,它很少会主动攻击人,因而,大多数猫的性格都较为温顺。
这一点多少带有一些迷信色彩,但是从逻辑上推断,也颇为符合古代人的封建迷信心理。
无论在埃及还是中国,关于猫的传说虽然不尽相同,但它在人们的心中多少都带上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色彩。
最早关于猫的记载是在《礼记》中,只是当时也仅仅是粗略记载了猫的出现和形态,而到了西周时期,《诗经-大雅-韩奕》中曾提到“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也有人对这一点原因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毕竟在很多人的概念中,猫肉经过高温烹饪,完全有可能消灭大部分细菌,既然如此,又谈何猫肉会携带病菌呢?
古代埃及神话中的猫神贝斯特,就象征着守护家庭的团结和幸福,由此也不难看出,在古埃及,猫的地位确实非常崇高。